a级毛片免费观无码毛片,精品国内综合一区二区,2019最新无码国产在线视频,视色av

都 昌 鼓 書
發布時間:2018-07-09 14:59:29    瀏覽:3018

都 昌 鼓 書


都昌鼓書是一種江西省的漢族說唱藝術。泱泱鄱湖,娟娟丘陵,在這青山綠水魚米之鄉的都昌,有一獨具特色的漢族民間藝術——都昌鼓書。它從大宋走來,歷千年而不夭,并繁衍出多種藝術形式,至今屢屢在省市藝術大賽中奪魁,有的載入國家藝術志書,成為一支永不凋謝的藝術奇葩。

曲藝簡介

都昌鼓書的道具是一鼓一板,擊鼓渲染氣氛,打板點拍節奏。這種形式經過了漫長的歷史演變。清《都昌縣志》載:“唐貞觀二十一年(公元648年)從祀”于大成

殿的有大批先賢先儒。在祭祀和佾舞圖中,樂器有建鼓、大鼓、楹鼓、應鼓、鞏鼓、編鐘、特磬、笙、笏、篪、笛、瑟、琴、塤、排簫、搏拊等。可見,鼓在一千五

年前已為都昌樂器之最。直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,都昌各處仍有制鼓者,且品種繁多,堪稱鼓之鄉。搏拊,空心木樂器,須置架上,由雙手或單手擊打演奏。大鼓

搏拊只適應坐堂演唱,并伴以鑼、鈸、鐃,卻不適應行走、站立和表演。于是,藝人將大鼓改為小鼓,搏拊改為夾板(有二片、三片的),以便攜帶。演唱時右手

擊鼓左手打板,需要時,夾板可當扇、當書、當槍、當朝锏等象征性道具使用。

都昌鼓書,俗稱“唱傳”,而唱傳源于“講傳”,講傳始自“講學”,講學興于宋。(宋真宗有言:“秦衰則經術道息,漢盛則學校興行”。)史載:“都昌之學

建于唐咸通中,宋因之,建炎之后更,作者皆有記可考。”


演出形式

元明兩代,安徽、湖北災民紛紛逃至魚米之鄉的都昌,多以賣藝乞討,將花鼓、道情帶入都昌。這種以唱為主,以擊為輔的藝術很快被都昌藝人吸收,并知悟以此為

業也可糊口也可行樂,于是,將花鼓詞、道情曲演變成本土深有根基的“唱傳”,即邊擊鼓邊唱傳。演變后的擊鼓唱傳因增加了音樂、道具藝術成分,很快盛及城鄉

,迅即普及城鄉,并有專設書場,同時誕生了鼓書職業藝人。據現存的袁老藝人回憶:師傅張花毛(晚清人)以鼓書為生,在徐埠書場坐場;張幼年在張嶺學唱鼓書

時,其師傅說“打鼓唱傳,唐朝就有”。 都昌鼓書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,形成了兩大風格迥異的流派:東南道情腔,西北說書腔。至于何使東南傾道情,未考;而

西北重說書有據——宋諸書院多置西北,歷來西北“講傳”盛于東南,故“講”技流傳于后而成“說書”,再進鼓書之“唱傳”,一路承襲。兩派之別在于:道情腔

委婉纏綿,坐唱為主,以曲調和音色之綿柔,敘事傳情,勾人心魂,悲時催人淚下,歡時哄堂大笑,具有很強的音樂感染力;說書腔剛烈,抑揚頓挫,站唱為主,

“三分唱,七分說”,表演性強,能塑造人物性格、語調,能模仿雞鳴犬吠,能渲染車滾馬嘯、槍炮鳴的、雷電風雨、刀光劍影、廝殺慘烈的氣氛,亦可描繪情意綿

綿、春江花月的美景,惟妙惟肖,引人入情入景,把“死書說活了” !


獲得榮譽

近幾年來,縣文化部門對這一傳統藝術不斷進行挖掘、改造、發展,取得了一批優秀成果。一九八一年,藝技精湛的朱毛仔以創作書目《智取敵碉堡》和傳統書目

《苦媳婦》,同師弟劉天保在“江西省曲藝會演”中雙獲創作表演一等獎;二00四年,縣文化館采漁鼓形式,以嶄新亮麗的面貌艷登舞臺,一書《銀珠璀璨照水鄉》

兩摘全市會演金皇冠,并獲七項嘉獎;二00六年,改編創作的《開拓進取江地人》獲全省會演一等獎;移植書目獲南京軍區會演優秀表演獎;二00七年,改編

創作的《暢廉謠》在九江市文化遺產會演和系統會演中再評雙第一。都昌已有六個書目入選《中國曲藝音樂集成》,成為中華民族永久性文化資源。

我們堅信,都昌鼓書必將以其厚重的文化價值、藝術價值和精神價值,作為中國民族文化遺產得以重視、保護、發揮更大作用。




   地址:江西省九江市潯陽區長虹大道32號    電話:0792-8180870     傳真:0792-8180870    郵編:332000    E-mail:jjswhly@163.com

Copyright © 2024 九江市文化旅游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官方網站 版權所有 贛ICP備16010728號-2  贛公網安備 36040302000191號  工商網監

九江市心語心特殊教育培訓學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