歷代軍事重鎮
“九江據金陵上游,襟帶川、陜、湖、滇、閩、廣,為東南要沖。”水路輻輳,江湖交流,是南畿上流的喉襟,歷代有國家者,都以此地為重鎮,所以成了兵家必爭之地。
西漢時車騎大將軍灌嬰始筑九江城就是出于軍事的需要。漢順帝求將帥三公,滕撫有文才武略,遂拜為九江都尉。他以其卓越才能,在九江都尉任內,鞏固了漢代對東南的統治。
漢朝末年,孫策繼承父業,開發江南為根據地,也沒有忘記這個重要地方。孫權曾委派主要將領駐柴桑縣,東吳大將周瑜曾練水軍于柴桑。九江現在的督府巷(即周瑜都督府所在地)、小喬(周瑜夫人名)巷、梳妝樓等地名,就是這歷史事實的佐證。又傳今甘棠湖中煙水亭便是周瑜練兵點將的帥臺所在。赤壁之戰,打敗曹操之后,程普駐兵瑞昌,與柴桑為犄角之勢。相傳程普駐軍地,忽有群鳥集軍中,以為祥瑞,遂命名為赤烏鎮,孫權亦改元為赤烏。公元238年—251年,孫權派都督呂蒙駐此。呂蒙曾從尋陽渡江,襲取關羽的后方,并擒殺關羽于麥城,奪回荊州,是為吳立有大功的將領。其后,史書記載立節中郎將陸抗駐守江州時,江州城池修筑堅固,市井修葺一新,表現了陸抗政治與軍事方面的突出才能,也使九江的軍事防務達到更加完美的水平。
晉朝在建國之后,置江州,以尋陽(今九江)為郡治,設刺史都督江州軍事。名臣陶侃、溫嶠、庾亮等都曾任江州刺史,均為朝廷有過軍事建樹。公元327年,歷陽(今安徽和縣)鎮將蘇峻,聯結壽春(今安徽壽縣西)鎮將祖約,起兵叛亂,次年攻入建康(今南京市)。幸有江州刺史溫嶠與荊州刺史陶侃聯合起兵東下,攻殺蘇峻,使禍端中夭。相傳庾亮筑樓于湓口,人稱庾樓。如今九江市尚有庾亮路。
東晉末義熙六年(公元410年)廣州刺史廬循與始興太守徐道又在廣州起兵,北上占領豫章,又乘建康空虛之際,欲順流而下,故遣徐道攻打江州。江州刺史何無忌帶兵拒阻敗北,并死于軍中,徐道復占江州,于是與廬循會師東下。后他們雖遭兵敗,但先取長江,后攻南京的軍事謀略,仍是軍事家卓識之見。南北朝時,梁武帝天監元年(公元502年)江州刺史陳伯之起兵反梁,進攻豫章郡,與長輩太守鄭伯倫領軍堅守,新任江州刺史王茂,為梁武帝之派遣率領軍隊還擊并兼救豫章。王茂用兵有度,深知欲救豫章首先要占領九江的道理。陳伯之在王茂占領九江后,遭到王鄭軍隊的前后夾擊,表里受敵,結果敗逃,投降北魏。由上述兩例可知,九江在軍事上具有進可攻、退可守的關要地位。
南唐時,李景命大將胡剛為指揮使與刺史謝彥實守江州。宋太祖趙匡胤統一中國的最后一戰是下江南。江南既平,唯胡則在江州卻不奉命。趙匡胤乃命大將曹翰以重兵圍困江州,三年之久都沒有攻下。雖有刺史謝彥實在圍城之初,欲意投降,胡則殺謝彥實而獨支,仍保江州三年之久,最后是因為有人向曹翰告密,才城毀人亡的。
岳飛鎮守九江
九江歷史上的三次大劫難
九江“據三江之口,當四達之衢”。自古以來,被稱之為“六朝重鎮”、“吳楚雄關”。太平歲月,這里是商賈云集,舟楫輻輳的馬貿易商阜,給九江帶來了繁榮和昌盛;戰爭年代,這里是政治斗爭,軍事斗爭的折沖要地,給九江帶來了災難和不幸。在二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,九江發生的大大小小戰爭數以百計。江州百姓流離失所,只有長期在戰爭的狹縫中生存。特別是北宋初至清咸豐882年間,九江發生了三次大的浩劫。每次劫難,均給九江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。城市變為廢墟,財物掠奪一空,百姓基本上被殺戮殆盡。慘絕人寰的大屠殺,在九江的歷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傷痕。筆者根據所收集的資料,特將這三次劫難簡略地分述如下,以饗讀者。
宋軍曹翰屠江州
宋開寶八年(975年)十一月,宋軍大將曹彬率兵攻克金陵陵。南唐后主李煜被俘降宋,遷居開封。在宋王朝的脅逼下,李煜手書各郡縣,命其全部降宋,各郡縣紛紛舉起了降旗。惟有江州指揮使胡則誓不降宋,據城堅守達五個月之久。
先是江州刺史謝彥實欲獻城投降,被胡則及宋德明率眾所殺殺。宋軍在曹翰的指揮下,自冬至夏攻城不已,城未克而宋軍將士傷亡甚眾。后胡則病重,糧草供應不上,防守力量削弱,天寶九年(976)4月,城被宋軍攻陷,南唐軍轉于巷戰,奮力搏殺,直至力竭而歿。指揮胡則因僵臥病床,被俘后,曹翰將其腰斬,又命宋軍拆除涂江州城墻七尺,使其后不能守護。
曹翰軍隊入城后,進行大肆搶奪,隨曹翰入城的宋朝江州知州張霽,懲治了那些搶掠民家的曹翰軍士。曹翰這位軍閥,遂以江州人民守城抗拒,又惱恨其兵因民控訴而被銖,盛怒之下,大開殺戒,命宋軍對江州城進行屠洗。“死者數萬人,取其尸投井坎,皆填溢,余悉棄江。”“民家貨資钷萬,皆為翰所得……①。”另據周密《癸辛雜記》載“翰下江州,盡取城中金、白、寶貨連百余舟,私盜以歸。無以為之名,乃取羅漢每舟載十余尊,獻之。詔以賜于相國寺。”
“初,曹翰屠江州,民無噍類,其田宅悉為江北賈人所占有。(宋太宗)詔州長吏訪尋其民之鄉里疏遠親屬給還之。”②這是宋王朝為穩定政權,而對江州百姓落實的田宅政策。無奈,城里百姓已被曹翰誅盡,田宅該落實誰呢?只有落實給“民之鄉里疏遠親屬”,由此可見江州這次被殺戮搶掠的慘狀。
南明軍火焚潯城
明代末年,南京出現了兩件奇案;第一是婦人童氏,自稱是福王朱由崧的繼配,請求入室;第二件是北京來的王之明,自稱是崇禎的太子。這兩件事轟動了南京,轟動了淮泗、武昌。形成了肯定兩案和否定兩案的兩大對立陣營,盡管清軍南下,已迫在眉睫,但朝庭內部仍在不斷地爭執不休。
這時,大將左良玉、兩湖總督何騰蛟,九江總督袁繼咸紛紛向朝廷諫議,不要在這個時候同室操戈,給清軍以可乘之機。
然而對皇太子真假一案震撼朝野,,終成大患。先是九江總督袁繼咸就皇太子一案上疏曰:“皇太子真偽非臣等能懸揣,真則望行藩臣,偽則不妨從容審處。多召東宮舊臣識認,以解遠近之惑。”③但弘光帝沒有處理好這件事。馬士英、阮大鋮輩認為皇太子一案系駙馬王咼之逆孫王之明作偽,命“下錦衣刑鞫,窮詰其之楚之閩狀。”這無疑是火上加油,給朝野以極大驚駭,“以為大獄將起。”
而左良玉聞太子下獄后十分震怒,在左右的攛掇下,終于發出了向馬、阮討伐的檄文。左良玉的軍隊自漢口至蘄州列舟二里余里,順江東下,聲勢浩大。沿途張貼告示稱;“本藩奉太子密旨,率師赴救”。馬士英驚恐萬狀,急命京師戒嚴,調動主要兵力以防左軍。
左良玉的軍隊到了九江,會九江總督袁繼咸于舟中,良玉談及太子下獄之事大哭不已,并袖出太子密諭。袁繼咸正色道:“密諭何從來,先帝舊德不可忘,今上新恩不可負。”④良玉忿然道:“害太子是奸臣馬、阮輩所為,與今上何干?”袁繼咸責以大義,曉以明理,說服左良玉不攻城,改檄為疏,駐軍侯旨。
袁繼咸回城返署,欲圖九江固守之事以備不測,不意其部下潯標左營付將張世勛與左軍張國柱暗通線索,引左軍入城,夜半在九江城內四處縱火,大肆進行搶掠。袁繼咸率部奮力撲火,怎奈火效勢兇猛,此火撲滅,彼火又起,至五更整個潯陽城成為一片火海。袁部不能存立,遂各劈門而出。可憐“江州數百年居積盡歸煨燼;萬眾赤子半化青燐。”
左良玉在舟中見九江火起,追問其由。左右說:“這火是袁總督的部下自己放的。”左良玉知道這場火與自己屬下無法無天有關,遂一邊槌胸一邊道:“余負江督,余負江督吋”這左良玉本來就是帶病出征的,慟潯變之慘,是夜嘔血數升而死。
良玉死后,大軍由其子左夢庚率領東下,由于無法指揮,軍紀失控,所經湖口、建德、彭澤、安慶等處諸城均被焚掠一空,把沿江一帶造成了恐怖的世界。后大軍到了采石機,為黃得功,劉同安所敗。
清軍血洗九江
1853年2月,太平軍五十萬將士在洪秀全指揮下,放棄武昌,沿江東下,攻克了九江城。3月19日占領南京,改稱天京,建立了太平天國革命政權。為打破清軍的追擊,擴大戰果,推翻清王朝,五月,太平軍發動了北伐和西征,九月再次奪取了九江城。太平軍西線主帥翼王石達開鑒于九江的戰略地位,委派智勇雙全的馬殿右八指揮林啟榮鎮守九江。
林啟榮受命進駐九江后,積極宣傳太平天國的政治主,主張,嚴歷打擊豪紳地霸,賑濟貧民,以穩定太平天國政權。在軍事上加固城防建設,在面江背湖的湓浦口兩岸筑壘,環以重炮。扼制新壩口;在甘棠湖中,打入排木樁,阻截進攻西、南兩門之路。疏漫東門外長濠,筑城如帶,掘壕如川,堅深無比。城外兩岸下游之梅家洲建筑城堡、柵欄,與石鐘山對峙。又在江北小池口筑城壘,為犄角之勢。使九江城成為太平軍鎮守江湖的要塞。為鞏固太平天國政權,咸豐四年春夏間,改九江府為江西省。⑤
咸豐四年十二月,曾國藩率湘軍攻占武漢后,東下九江,突破太平軍田家鎮,半壁山防線,進至九江江面。25日,林啟榮見湘軍水師戰艦集結北岸,連營二十余里,聲威甚壯。為打擊來犯敵人,是夜,以空巨舟自焚於南岸,清軍水營以為太平軍來襲,慌忙開炮還擊,時南風微起,炮煙迷江,不辨上下,太平軍趁此機駛出數十只小劃子,攻入湘軍船隊。火彈噴筒百只齊放,把長江水師燒得驚恐萬狀,慌得掛帆西逃,退至上游遏守。
咸豐五年1月14日,曾國藩指揮胡林翼、塔齊布攻打九江西門。林啟榮指揮若定,三退敵師,湘軍死傷甚重,18日曾國藩再次發起全面進攻,分別進攻西門、南門、東門和九華門,均為太平軍所擊退。
清軍提督塔齊布,見九江一城未能速下,氣憤填膺,郁憂成病。7月,準備了數百架云梯,幾千具擋竹竹盔,布袋,準備大舉進攻九江城。18日,傳令攻城,見久攻未下,一時氣絕身亡。
1856年底,清軍提督銜湖北鄖陽鎮總兵楊岳斌自蘄州抵九江,會按擦使李續賓合圍九江。他們采取穩扎穩打,步步進逼的戰術,以圖攻下九江城。林啟榮面對清軍咄咄逼人之勢,一面寫信給天京,請求增援,一面選擇戰機,主動出城迎敵,不但有效地破壞了敵人的包圍,而且遏制了敵人的攻勢。咸豐七年(1857)元月8日,林啟榮因功封貞天侯。
1856年9月,天京發生了“韋楊內哄”,北王韋昌輝奉天王詔,殺東王楊秀清,并解除了楊秀清部屬武裝,進行了血腥屠殺,8月,石達開率部自安慶渡江東討韋昌輝,太平軍西線軍事實力大大減弱。1857年6月,石達開因洪秀全猜忌,擅自率十余萬太平軍離京出走,使太平天國革命形勢發生了險惡的變化。九江的防守也面臨著嚴峻的形勢。8月小池口失守,9月石鐘山、梅家洲相繼丟失。九江江外圍據點均被清軍占領,包圍圈愈益縮小。清軍潛挖地道,企圖埋地地雷轟城。但屢遇巖石受阻,不得前進。
1858年初,九江有一位70多歲的庠生,名叫洪炳奎,這人頗精風水,對九江的形勢比較熟悉。為了討賞,他向清軍獻出了手錄《潯陽蹠醢》2編,內載九江地形如龜,四面多石,堅不可破,仍指劃東門一帶日:“此地如腹脅,可通土道。”建議清軍從東南一帶開挖地道。清軍統帥李續賓用其策,命潛挖五條地道,并親自督工,日夜施工。其中3條遇水,2條成功。“三月二十五、二十九兩日,地下地道成,轟坍東南門十余丈。”⑥守城太平軍隱身城堞,以火器為御,殺退登城清兵700余人,四月初六,迤東而南地道復成,清軍水陸16營,四門進攻。初七日寅刻,地雷驟發,磚石飛騰,山岳震撼,立塌東南石城垣二十余丈,清軍蜂涌而進,趁勢沖殺。林啟榮、李興隆率太平軍將士堅持巷戰。城內百姓見清軍進城后恣意屠殺,亦同太平軍一道在街巷與清軍搏斗。一時間,九江城內煙焰蔽日,不見人影,但聞殺喊之聲,經過4個小時的血戰,太平軍17000多多名將士全部壯烈犧牲。潯城百姓也遭到了無故屠殺,九江城內積尸,尸成阜,流血成渠。貞天侯林啟榮,主將李興隆背駢戳於亂尸中,涫清軍命人指認出他們的尸體,將其尸割成寸塊,梟首示眾。對支持過太平軍的城內百姓“悉數伏誅”據清軍“久在戎行者言,得城殺戳之重,無逾是役”。⑦
九江歷史上的三次劫難,嚴重阻礙了城市的發展和建設,每破壞一次,不知要花費多么大的人力、物力和財力才能恢復元氣。九江城最后一次浩劫,距今已有140多年了,今天在城區內,我們所見到的歷史文化風貌。基本上是清咸豐以后的歷史文化風貌。僅存能仁寺中的一座明代大勝塔,亦被毀三層。至于人口,當時就基本上被殺盡。在城內,現已很難找到在九江城內居住有五代歷史的人了。現在的城區人口,主要來自鄂、皖及九江市所屬各縣遷移過來的人。其中尤以江北湖北黃梅為多。由此可見,九江當時被屠戳之慘景。
地址:江西省九江市潯陽區長虹大道32號 電話:0792-8180870 傳真:0792-8180870 郵編:332000 E-mail:jjswhly@163.com
Copyright © 2024 九江市文化旅游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官方網站 版權所有 贛ICP備16010728號-2 贛公網安備 36040302000191號 工商網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