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级毛片免费观无码毛片,精品国内综合一区二区,2019最新无码国产在线视频,视色av

柴桑區賢母園---陶然園
時間:2016-11-23 10:40:36    瀏覽:3797

走進陶然園,大家可能不知道“陶然”兩個字是什么意思。這兩個字帶有雙關的含義:“陶”代表陶母、陶侃、陶氏家族;“陶然”則代表了文化名人陶淵明的風范。愛酒、愛菊花的陶淵明,他的詩文總是讓人陶醉;以致大家走近這里,似乎就聞到了酒的香味。

☆☆☆☆☆

走進序廳,大家就會明白一個事實,看到一句名言。

一個事實是:四大賢母中的陶母,教子有方,成就了東晉開國元勛陶侃;而陶侃的赫赫功勛,則促成了潯陽陶氏的興旺;潯陽陶氏的興旺,又促成了潯陽文化的興旺,進而帶動了江西文化的興旺。

一句名言是陶侃說的話:“大禹圣者,乃惜寸陰,至于眾人,當惜分陰,豈可逸游荒醉,生無益于時,死無聞于后,是自棄也。”大家把這句話記下來,作為座右銘,如何?要知道因為這句話,好多地方的書院都取名為“惜陰書院”。

☆☆☆☆☆

走進第一展區,我們看到了群星璀璨的陶氏名人,他們為社會做出了不少貢獻。為了不讓“群星璀璨”變成“眼花繚亂”,就請讓我按照他們的輩分,逐一給大家道來。

我們首先看到的是陶母湛氏和她的夫君——陶丹的畫像。陶丹是三國吳國的揚武將軍、太子舍人,封柴桑侯,居住潯陽,吳國滅亡不久就去世了,葬在潯陽的牛眠地。陶母湛氏以紡織謀生,悉心教育兒子,有截發延賓、封壇退鲊等事跡流傳于世,被譽為中國傳統“四大賢母”之一。

——請看陶母故事的四幅連環畫。

耕織養家,勸子惜陰,這是陶母教導兒子珍惜光陰,勤奮好學;

封壇退鲊,教子以廉,這是陶母教導兒子不貪不腐,廉潔奉公;

截發延賓,助子成功,這是陶母引導兒子努力開拓人生的道路;

賢子養老,白鶴送終,辛勞一生的陶母,終于獲得了圓滿的結局,她安葬在潯陽的尋陽邊,相傳下葬時有白鶴飛來送葬,鶴問湖因此而得名。

——陶母之名,流芳百世,請看歷代文人對她的評價:

“得古正之道,發人倫之本。”這是說陶母教子,方向正確,把握了道德的根本;

“常母之道,恩勝威,威不勝,而常子之性偏以驕。”要以陶母為榜樣,不能對孩子一味寵愛。

“始之截發銼薦,以成子之名,既而返鲊嚴責,以礪子之節,桓公卒以大節殊勛,稱晉名臣。”這是說陶母教子有方,為陶侃一生的成就奠定了基礎。

總之,教子有方,最重要的是教子做人,只有做好了人,才能做好一生的事業。

——請看這個“陶侃離任荊江二州刺史時將官物交公”的場景。廉潔一生,這難道不是陶母教導的么?

接下來,我們看陶侃一生如何做人,如何做事。

這里陳列了陶侃一生的五個經典故事。

“堅韌不拔,自強不息。”少年兒童時期,最需要培養的就是這種精神。

“尋陽葬母,入主荊州。”母親去世之后,陶侃屢建功勛,升任荊州刺史。

“經營廣州,不忘中原。”陶侃任職廣州,關注民生,不忘中原。

“統領江荊,穩固西北。”安定天下,是時代賦予陶侃的重任。

“都督八州,封公拜將。”無人可比的榮華富貴,不值得驕傲;立地擎天的國家重擔,的確義不容辭。而要承擔這一重任,就要有忠貞于國家的仁義精神,經邦濟世的真才實學。

“功勛卓著,尋陽立廟。”

陶侃在五胡亂華的危局中,力挽狂瀾,中興晉室,為保存華夏文化傳承不絕作出了巨大貢獻。咸和九年去世,葬于長沙。晉成帝追贈大司馬,謚為桓公,并立祠祭祀。古代的九江府城及周邊縣份,多處建有祭祀他的桓公廟。離九江縣城不遠的龍溪古廟,也是其中的一處,現在還留下來石刻一方,收藏在九江市廬山區文物管理所。

——請看晉成帝追封陶侃的詔書。

——請看“龍溪古廟”的石刻。

接下來我為大家介紹“潯陽陶氏家族”。

陶氏起源于陶唐氏也就是堯帝,歷史久遠。東晉以前,陶氏多以濟陰、丹陽為郡望。自從陶母湛氏與陶侃居住尋陽、陶侃位極人臣、誕生東晉大詩人陶淵明之后,潯陽陶氏便異軍突起,成為陶氏最著名的郡望。

陶侃有17個兒子,有10人載入史冊。他的后裔或居住長沙,或居住尋陽,有的從武,有的從文,從武者逐漸凋零,從文者因為有了陶淵明而舉世聞名,并為九江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。

——請大家觀看“陶氏家族全家福”多媒體,一睹他們的風采。

——接下來是這一幅是“與九江有關的陶氏后裔世系圖”。其中陶淵明居住在九江縣,他的大兒子陶儼成為九江縣陶氏的始祖。

再往前走,大家就會看到陶氏家族推動社會發展的一幅幅歷史場景。

——請看廬山西林寺的照片。這是廬山北麓第一所寺廟,蘇東坡的《題西林壁》寫的就是西林寺。

再看“陶范舍宅,西林興建。”陶范是陶侃的兒子,西林寺這里最早是他的家宅,他把家宅獻給高僧慧永,建造了西林寺。

“太守陶敏,生子淵明。”陶敏是陶侃的孫子,陶茂的兒子,他娶孟嘉的第四女為妻,生養了東晉大詩人陶淵明。

“太常陶夔,舉薦陶潛。”陶夔是陶淵明的族叔,他舉薦陶淵明擔任彭澤令,這才有了《歸去來兮辭》,才有了辭官歸田的千古佳話。——請看長卷。

“偉哉淵明,千古詩人。”陶淵明,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、具有世界影響的詩人之一,他是隱逸詩人之宗,田園詩人之祖,現存詩篇120余首,散文辭賦10多篇,后人編為《陶淵明集》,大多數創作于九江縣。去世后,安葬于九江縣的面陽山,九江縣還建有紀念他的陶淵明紀念館,就在賢母園附近。

——請看國畫“陶淵明”,這是著名畫家范曾創作的,深得淵明神韻。

“情系蒼生,夢寄桃源。”

陶淵明熱愛自然、追求和諧,胸懷“大濟蒼生”的志向,不斷嘗試、又不斷失望,最終將他的理想寄托在千古名作《桃花源詩并記》里,從此“桃花源”便成為人們永恒的追求,現在國內外有幾十個“桃花源”。

——請看陶淵明墓及陶淵明紀念館的照片。

——請看東林寺的照片。東林寺是廬山最有名的佛寺,始建于東晉太元十一年(386),高僧慧遠不僅是東林寺的開創者,也是佛教凈土宗的開創者。相傳陶侃鎮守廣州時,打漁人在海中看見神光,在神光閃爍處打撈出一尊阿育王像,陶侃把它送到武昌寒溪寺,后移送尋陽,過江時不慎沉入水中。慧遠建造東林寺之后,往江邊祈禱,佛像浮出水面,于是安放在東林寺。慧遠與一百多個僧人、居士結白蓮社,還極力爭取陶淵明的支持。這一切都體現了潯陽陶氏與廬山佛教的深厚淵緣。

——請看書法作品《桃花源記》,作者是上海書法家協會主席周慧珺。

——請看“尋陽古城老照片”,這個古城遺址,就在附近的八里湖邊上。潯陽古城見證著歷史的滄桑,也見證著陶氏家族在潯陽的綿延不絕,在全國各地的興旺發達。

“陶潛后裔,尋陽傳宗。”陶淵明的后裔世代居住在潯陽,并分遷到江西鄱陽、南昌、進賢、新建、宜豐等地,還有浙江、江蘇、安徽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等省,至今已有兩三百萬人。

“陶潛曾孫,江州西曹。”梁朝的時候,安成康王蕭秀擔任江州刺史,聽說前任刺史選拔陶淵明的曾孫做了一個小小的“里司”,就感嘆地說:“陶潛之德,豈可不及后世!”當日就讓他做了江州衙門里的“西曹”。

“驍衛將軍,葬于石龍。”宋代陶鑑,官至驍衛將軍,為陶淵明后裔,居住在尋陽,墓葬于石龍山,在今天九江縣沙河的藍橋。

☆☆☆☆☆

說不完的陶氏故事,看不完的陶家子孫。腳步匆匆,大家又來到了陶然園的第二展區。在這里,大家可以看到江西文化如何在陶侃及其后代的推動下,蓬勃發展起來。時至今日,江西已經成為全國排名前五名之內的文化大省。

——請看東晉的江州行政區域圖

“江州設立文化起航。”東晉以前,江西并不是一個獨立的省份,江右文化也默默無聞。正因為陶母的教誨,成就了陶侃的蓋世功勛,才奠定了東晉百余年的基業,也使江西的第一個獨立的省級建制——江州得以確定下來。又因為陶氏舍宅建寺,廬山成為儒、釋、道等各種文化交融的中心,加之陶淵明的橫空出世,江西文化便從此揚帆起航,一日千里。

——請看這一幅“竹林七賢”圖。主導中國文化的儒學思想,在兩漢時期走向神秘化,到曹魏時,空談老莊的玄學,又逐漸取代了儒學的統治地位。然而就在這時,江州一帶崇儒的風氣濃厚,儒家文化在這里廣泛傳播,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經世致用的人才。

——請看這一幅圖:“任職鄱陽,虞溥開創官學。”

西晉教育家虞溥,任鄱陽內史時,大修學校,廣招學徒,招收學生多達七百余人,成為江西大規模興辦官學之始。

——再看這一幅圖:“隱居豫章,范宣致力授學。”

東晉教育家范宣,反對不關心人間痛癢的玄學,隱居豫章,傳經授業,學徒廣眾,時人稱這一帶有孔孟故鄉的“齊魯之風”。

——第三幅圖是“范寧辦學,大開江右文風。”

東晉經學家范寧,太元十一年任豫章太守,大興學校,教授學生,史學家認為他創造了東晉儒學教育的最高峰。

三足鼎立的儒佛道,是中國文化的三根支柱,也是它們共同開辟了九江、江西文化的第一個輝煌時期。

——請看這一幅“尋陽三隱”圖,再看“尋陽三隱,三教交融”的說明。

這三個人是劉遺民、陶淵明、周續之。他們厭棄污濁的官場,隱居在廬山腳下,結為好友,各自取得了很高的文化成就,推動了江州文化的發展。

“事釋慧遠,續之講經該通。”

這一幅圖和這一段說明文字介紹周續之拜豫章太守范寧為師,精通《五經》、《五緯》,號稱“顏子”。他又來到廬山,師從釋慧遠,與劉遺民、陶淵明為友。南朝宋建立,宋武帝劉裕專門請他到建康講經,學生傾慕不已,認為他是博學多才、精通典籍的大師。

“棄官歸隱,遺民糅合三教。”

精通三教理論的劉遺民,東晉末年棄柴桑令而不為,居住在西林寺旁,與慧遠等一百二十三人建齋共結白蓮社,撰寫《發愿文》,力求把儒、釋、道三家糅合在一起,并身體力行,受到眾多士人的推崇。

——請看這一幅《虎溪三笑》圖。這幅圖刻于東林寺三笑堂旁,現已不存。畫面上三個人是高僧慧遠、隱士陶淵明、道士陸修靜。

東林寺前有一小溪,名曰虎溪,高僧慧遠每次送客,都不跨越這道小溪,表示不踏入紅塵半步。他還養了一只老虎守在溪邊,一旦跨過小溪,老虎就會吼叫起來,發出警告。相傳有一次,陶淵明和廬山簡寂觀道士陸靜修來訪,三個人談得投機,臨別時興猶未盡,慧遠不知不覺就送他們過了虎溪。突然間響起老虎的吼叫聲,三個人恍然大悟,相視大笑。這個故事從唐朝就開始流傳,是真是假,并不重要,而其中體現的“三教交融”思想,則值得人們深思。

☆☆☆☆☆

看完第一和第二展區,讓我們回到陶然園開始的話題吧。陶侃,陶氏家族,江州文化,這一切的起點,都從陶母湛氏開始。想當年,陶母靠紡紗織布的微薄收入,將東晉名將陶侃撫養成人;到現在,我們享受著前人的文化成果,但也不能忘了陶母的辛勤勞苦。就讓我們來到第三展區,觀看古代的紡織機,從多媒體中了解紡織的過程,并讓我們參與其中的體驗吧!

☆☆☆☆☆

看完第三展區之后,大家是不是覺得讀書很辛苦,但靠紡織供養讀書人的母親更辛苦呢?如果對這一點還有疑問,那就讓我們走進第四展區,觀看魏晉服飾展示,并且嘗試按照多媒體的提示試穿衣服,拍攝照片。

我們看到的首先是魏晉南北朝的男子服裝。

——綸巾。古代用青色絲帶做的頭巾。

——突騎帽。有點像現代的風帽。

——褲褶。一種褲管肥大的褲子。

——裲襠。相當于現代的馬甲、背心或坎肩。

——半袖衫。一種短袖式的衣衫。

接下來是魏晉南北朝的婦女服裝。

——裲襠。婦女穿的裲襠,往往加上彩繡和花紋,十分漂亮。

——深衣。一種直筒式的長衫。

——白練衫。以白絹制成的襯衫。

——帔子。類似后世的披肩。

——裙子。款式多樣,富于變化。

宋代詩人張俞說:“遍身羅綺者,不是養蠶人。”辛勞的母親們,織出了無數匹布,將人間妝點得五彩繽紛,但享受功名利祿的卻不是她們。陶母只是有幸進入史冊的少數賢母之一,想到這一點,我們就應該充滿了對母親的感恩之情。



   地址:江西省九江市潯陽區長虹大道32號    電話:0792-8180870     傳真:0792-8180870    郵編:332000    E-mail:jjswhly@163.com

Copyright © 2024 九江市文化旅游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官方網站 版權所有 贛ICP備16010728號-2  贛公網安備 36040302000191號  工商網監

九江市心語心特殊教育培訓學校